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古色古香,质朴无华,既散发着乡土气息,又显示出淡雅不俗。
七八百年前的宋末元初,中国出了一个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而棉纺织业的进步又推动植棉业蓬勃发展。由此,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中原地区,开始普遍植棉,经过改进的土纺土织技术逐渐普及。我国广大人民逐步结束了以麻布为主要衣料的时代,进入了以穿棉布为主的时代。原来规模不大、进步缓慢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在棉布印染上大放异彩,蓝印花布开始在我国流行。宋元时名日"药斑布",明清时称为"浇花布"。从服装、围裙、头巾到包袱皮、被面、鞋面,蓝印花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直到现在,南通农村很多人家仍保留着祖传的纺织生产工具在农闲时用自种的新棉纺纱织布。一些集镇还保留着印染作坊,印染土产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染料――蓝靛,原取自野生蓝草,如马蓝、蓼蓝、菘蓝、茶蓝等。关于利用蓝草中的蓝靛染色,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最早的记载出于《诗经》和《礼记》。约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我国古代人民用蓝草制靛的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靛工艺记载。随着纺织印染事业的发展,野生蓝草的数量渐渐地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自已种植蓝草。《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种蓝草的方法和经验。
丰富多彩的图案离不开花版的制作。起初,人们用绘画、涂描的方法,将蓝靛染于织物,后来出现了木版,再以后出现了用桐油纸、柿漆纸剪刻的花版。
蓝印花布采用所谓"防染印花工艺"。它又分两种。其一是用前述油纸刻成花版,蒙在坯布上,然后用石灰、豆粉和清水调成防染糊,刮印在蒙有花版的坯布上,凉干后,浸入蓝靛缸中染色,染成后,去灰清洗,即成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其二是用蜂蜡或虫蜡作防染原料,操作与前法相似,一般又称作蜡染。如今,盛产棉花的南通地区,仍是生产蓝印花布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南通蓝印花布的品种不断有所创新:从原来的单面花,发展到双面花;从蓝底白花,发展到白底蓝花和白底白花;从十几个花型,发展到上百种花型。蓝印花绸和蓝印花亚麻布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古老的南通蓝印花布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正以其独特的风格,绽开于瑰丽多彩的纺织品百花园中。